許多人上網找資料,常常會發現抱怨植髮失敗文章。根據陳醫師的經驗,患者認為植髮失敗最主要的原因是效果不明顯,換句話說就是看起來還是很稀疏。
那到底植髮後經過一年後覺得稀疏是正常的嗎?主要看有多稀疏。
植髮手術雖然經過了半世紀以上的發展,但是目前仍然無法一次手術種植到正常的密度。目前的共識是:一次手術可以達成正常密度的半量。若希望種植到正常密度的話,兩次手術可以達成。
許多研究指出,一般頭髮密度掉到正常一半以下的時候,旁人就開始有感覺了。也就是說若是密度在一半以上,一般不容易被發現。
一次植髮的密度,大約是正常的一半(每平方公分正常60~100株,而一次植髮的密度一般可以做到每平方公分35~50株,在髮線前緣甚至可以特別加密到每平方公分60株)


在種植區不大的情況下(例如髮線的種植),將密度種植到每平方公分50~60株,往往會有比較令人滿意的結果。植髮教科書雖然說每平方公分25株可行,但是在東方人的頭髮(黑色對照頭皮的反差明顯,往往需要更高的密度),根據陳醫師的經驗,密度每平方公分25株,會滿意的人很少。
但是當需要種植的面積很大,比如說頭頂禿髮(頭頂禿髮的的面積往往都在50~100平方公分)的時候,因為這種情形,旁邊的頭髮也開始稀疏了,因此密度種植雖只有每平方公分35株,相較起來也不會感到差異太大。再者是如果要估算到每平方公分50~60株的話,通常也沒有那麼多頭髮可以取,即使有,也不容易一次手術做完。所以種植面積大的時候,通常抓每平方公分25~35株是合理的。當然若是預算許可,後腦髮量以及時間可以配合,二次手術提高密度是沒有問題的。
禿髮早期(M型禿或是只有髮線後退)的時候,植髮目標密度每平方公分50~60株
禿髮後期(頭頂及髮線都禿)的時候,植髮目標每平方公分25~35株。
未全禿僅是稀疏的部分,則需要視稀疏的程度來植髮,可以種植25株以下。
我們知道密度的公式就是數量 ÷面積,影響植髮密度主要就是種植的數量。而種植的數量和植髮的費用又相關。
數量
所以我們知道,植髮的單價(即每株或者是每根的價格)太高的話,同樣的費用會得到比較少的頭髮。這也就是ARTAS植髮機器人最大的缺點。患者花了比較多的錢,只是拿去補貼發展出這項科技的公司,還有讓醫師比較輕鬆,卻換得比較少的頭髮,手術結果自然偏向不滿意(錢很多不在意的人是沒有差啦)。
另外一個影響密度的就是植髮團隊的經驗了。手術經驗不足的團隊,無法一次執行3000株以上的手術。有的甚至一天只能做1000株以下的,那結果當然是稀疏的。
另外後腦供髮區能夠取的量也是一個重點。雖然有一些實驗在進行,但是目前對於取髮後,後腦的頭髮還能生長這件事,並沒有得到結論。也就是說後腦的頭髮移植到前面來後,並不會再生長。後腦的供髮區,在一般的雄性禿患者中,大約可以取6000株以上(也就是說一般可以接受兩次3000株的手術)。但是還是隨著每個人的情況不同而有差異的。
面積
其實需要種植的面積,很容易經由測量得到,要不然也可以參考教科書的估計值¹。

測量的話是比較精確的,手術前一定會仔細的測量。
以下照片的使用已取得當事人的同意,且照片僅提供衛教參考。



需要更精準的計算,也可以使用保鮮膜標記後,以一公分的方格紙計算總面積。

知道了自己需要種髮的面積之後,想要得到比較茂密的術後髮量,就需要足夠的數量來達成一定的密度。如果面積太大而只是因為預算的關係,種植了不夠的株數,會稀疏也是必然的。
再次強調一下禿髮時種植的密度:
禿髮早期(M型禿或是只有髮線後退)的時候,植髮目標密度每平方公分50~60株
禿髮後期(頭頂及髮線都禿)的時候,植髮目標每平方公分25~35株。
未全禿僅是稀疏的部分,則需要視稀疏的程度來植髮,可以種植25株以下。
下圖為網路上找到的術後圖片,可以看到種植的毛囊距離很大,其密度很稀疏(很明顯就有許多空間還可以再種植),估計在每平方公分20株以下,患者術後不滿意機率高。
髮線每平方公分50株以上,才會有比較滿意的結果
術後兩週,植入的毛囊開始生長,可以看到這樣子的密度比較能夠符合患者的需求。
一樣是植髮線,疏密度不同,所以不能單以價格去區分。更重要的是密度需要足夠。同樣是植髮 右圖(網路搜尋)的密度明顯不夠,術後不可能滿意。左圖為陳醫師執刀的手術,根據患者的需要將前面種植的非常密(頭頂髮旋因原本即有頭髮,故設計上密度下降)。
參考資料
- Lam, Samuel M. Hair Transplant 360 for Physicians. Vol. 1. JP Medical Ltd, 2015.
和陳醫師討論
陳醫師臉書:整形外科 陳克剛醫師
線上和陳醫師討論植髮相關問題:FB messeng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