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RTAS植髮機器人的歷史
先來看看ARTAS植髮機器人發展的歷史:取毛囊的方式一直在進化:從切頭皮 (follicular unit transplant, FUT)取毛囊,漸漸發展出較為非侵入式的毛囊單位取髮(follicular unit extraction, FUE)。
切頭髮取髮(FUT)
毛囊單位取髮(FUE),鑽毛囊
FUE有許多的好處。FUT和FUE的比較詳情請見:植髮手術分類: FUE v.s. FUT,雖然現今還是切頭皮多於鑽毛囊,但是FUE鑽毛囊的手術比例是逐年上升。
2016年之前大部份的植髮手術還是採用切頭皮的方式處理(更新:現在切頭皮的比例已經低於FUE了),有些醫師本身不具備FUE的取髮能力,可是又想要滿足患者FUE的需求,因此產生了機器手臂來執行FUE取髮。
這機器就是ARTAS系統 ,一般中文為了商業行銷取叫做植髮機器人。其實在醫學文獻裡面它叫做robotic FUE ,其運作模式是機器手臂取髮(很多中文廣告會說成是機器人植髮,讓你有一種科技感,好像自動完成全部手術的感覺,但是ARTAS目前仍然無法勝任種植的工作)。使用ARTAS植髮機器人,只有取髮方式不同,毛囊種植部分和其他割頭皮,寇約翰等其他方式雷同。
ARTAS植髮機器人的外觀及操作

ARTAS植髮機器人取髮時的樣子
執行手術的時候需要特別固定後腦取髮部位完全不能動。且剃髮可能需要達到八公分以上
取髮的影片
可以注意到它是以打洞方式取髮,每次的鑽取叫做一個havest attempt。打完洞之後,再進行毛囊拔取的動作,這兩個步驟完成之後,才能讓患者做起來種植頭髮。另外可以注意到,這個鑽取的速度和手動鑽取比起來,沒有比較快。
ARTAS植髮機器人的優點
它的優點是讓不擅長FUE的醫師也能提供患者FUE的選項,並且輕鬆的看著機器設定,不需要自己親身去操作。
但是這個系統也有它的缺點
ARTAS植髮機器人的缺點
- 建置費用及取髮費用高,依據2014年的醫學文獻,需要24萬美元,而且這個機器不是買斷,每嘗試鑽一次(harvest attempt),還需要付一美元給原廠(抽稅的概念?),這也是ARTAS系統無法便宜的最主要原因¹
從紅色文字可以知道ARTAS的成本不低,在這樣的成本下,能提供的價格就無法低了,往往比起其他的FUE多上50%,有的診所會另外編立名目例如開機費(比如說廣告說ARTAS一根79元加上開機費40000元,那如果買一千根的話,就是一根79+40=119元),但是對於患者來說,還是要回歸到計算出每株或是每根多少錢(價格部分各家不同,售價一般也會隨著時間而降低,這只是一個2018年時候的估計,詳細現在的價格須洽詢個別的診所)。下面列表參考如下:
- 手術速度沒有比較快。從藍色文字可以發現取2000株需要120分鐘大概兩個小時,還要加上種植。而寇約翰系統我使用上的經驗1200株不超過三小時就可以結束。ARTAS光是取就要兩個小時,加上種植的時間,不但沒有比較快,反而是因為取髮和種髮不能同時進行,毛囊離體外時間較久,可能減少存活率。有的診所會取巧在廣告上說每小時1000株,那只是計算鑽的時間,而沒有把拔毛囊和其他的時間計入。
- 截斷率沒有比較低,文獻上介於5~8%²,而寇約翰系統官方的截斷率可以低至3.41% 寇約翰官網,截斷率請見最末一段,陳醫師的操作經驗一般截斷率在1~3%之間。
- ARTAS通常使用較大的鑽頭來減低截斷率,使用1.2mm的情況較多,除了造成更大的點狀疤痕之外,取出的毛囊通常還得經過修飾,除了增加毛囊離體時間,也讓毛囊組織在修飾的過程中被切斷的風險增高。
- ARTAS在某些取髮區的截斷率過高,例如耳上的部分,還有後枕部較低的部位,一次通常是只能限制在2000株左右(但是因為定價高,所以患者都以為是自己錢不夠,沒有想到其實這個數量可能是不夠的),也導致有宣稱經歷過植髮機器人手術者,在網路上抱怨的情形:。
可以發現對於 FUE熟練的醫師來說,ARTAS只是讓患者花更多的錢(意味著更少的頭髮)因而導致較差的手術結果,這也是陳醫師放棄使用ARTAS的主要原因。但是對於無法很熟練自己做FUE取髮的醫師來說,那就是醫師的一大福音了。通常在擁有ARTAS的診所裡面,醫師由於依賴機器操作,手動鑽取比例低,因此不熟練的比例也高。
另外要注意到的是,ARTAS的計費方式是以harvest attempt來計算的,實際上5~8%的截斷率會使得取出來的毛囊少於計費的數目。
參考資料
- Avram, Marc R., and Shannon A. Watkins. “Robotic follicular unit extraction in hair transplantation.” Dermatologic Surgery 40.12 (2014): 1319-1327.
- Shin, Jung Won, et al. “Characteristics of robotically harvested hair follicles in Koreans.”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72.1 (2015): 146-150.
和陳醫師討論
陳醫師臉書:整形外科 陳克剛醫師
線上和陳醫師討論植髮相關問題:FB messeng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