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來,許多人接受植髮手術,但是有密度不足的問題。
但是頭髮密度原本就因人而異的。這個問題主要的原因不外乎下列幾種:
- 期望值太高(正常種植原本就無法達到一般正常密度,約60%左右)
- 第一次種植數量預估不足,或是存活率不高
- 隨著時間植入毛髮和本身毛髮漸漸變少
再次植髮難度都會提升,一定要找有經驗專門做的醫師。
三十五歲的壯年人,對於外表滿重視的,大約六七年前在台北的其他診所接受過FUT 切頭皮植髮手術2000根。
比較令人驚訝的是,之前的種植區看起來並沒有明顯的粗髮(一般從後腦移植過來的頭髮,會明顯比原來的髮線更粗,應該是用肉眼就可以辨識哪一根是移植的才對)。很大的可能性是存活率偏低。
從後仰的全貌看來,禿髮的位置延伸到頭頂還有髮旋的部份,不過患者經歷過一次手術失敗,信心不足,希望先能將前面的部分改善。
前面的地方處理先。欲種植的位置用黑筆畫起來。髮旋的部分就先不處理。
採用寇約翰FUE植髮共種植1061株,值得注意的是因為沒有分株,共有2445根。另外陳醫師的團隊對於這的程度的株數,種植區不需要剃髮。可以做到手術後不易被人察覺。二次植髮種植區的疤痕化會比較明顯。需要更有經驗的醫師去處理。
後腦部分採用分層剃髮,手術結束也看不出手術的痕跡。下圖為手術後十天的照片。除了種植區的結痂之外,不說誰也不知道有去植髮。
手術後七個月後可以得到這樣的效果
低頭可以見到前面有種植的部位都大大的改善,後面的髮旋部分並沒有種植。
從後仰的角度來看,前面的部位已經補齊,只剩下髮旋的部分。
術前術後對比來看,改善非常顯著。
結論
從這個案例,我們可以發現:寇約翰FUE取髮方式,有許多面向是FUT割頭皮沒有辦法達到的:包括
- 術後疼痛輕微
- 疤痕較容易隱藏
- 可以取的總株數更高
- 每株平均根數更高
- 可以挑選健康毛囊(挑選更多根的,粗的以及黑色的)
- 可合併坐姿取髮,同時取髮和種植,毛囊離體時間最短,存活率最高。(技術不夠的醫師,採取趴姿取髮無法有這個優點)
- 株數少時(1500-2500株,隨著頭的大小,髮質粗細以及密度不同而異),不需剃頭
- 取髮區恢復快,無縫合。免拆線(有些切頭皮的診所,為了搶行銷關鍵字,違反一般原則用可吸收線去縫切頭皮的傷口,這會造成風險兩側的毛囊壞死,然後也大喊免拆線,這就很令人無言了)。
唯一的缺點,就是醫師必須全程集中精神去鑽取頭髮,但是為了患者有最好的頭髮生長,這是陳醫師堅持使用的唯一方法。
許多人都以為,去很多設備的,各種做法都有的診所最好,殊不知如果一個醫師有作FUT的話,他一定會減少FUE的操作經驗。有好做好賺的,誰要做難賺的,這也是為什麼大部分你去植髮診所,都會有一種感覺他們似乎很推你去切頭皮。一旦你要求要FUE,他們一邊抨擊醫師鑽取的FUE鑽斷率高(其實是他自己不會鑽)他們一邊拿出ARTAS系統來讓患者必須以高單價來做。
所以若要選擇FUE植髮,必須選一個專門只做這個方法的醫師。FUE是越常做越熟練的,不熟練的醫師,鑽斷率高。自然也不會有好的結果。
參考資料
Farjo, Bessam, and Nilofer Farjo. “Dense packing: surgical indications and technical considerations.” Facial Plastic Surgery Clinics 21.3 (2013): 431-436.
和陳醫師討論
陳醫師臉書:整形外科 陳克剛醫師
線上諮詢或是和陳醫師討論植髮相關問題:FB messenger